1912年2月12日,随着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,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正式落下帷幕。在这历史转折点上,大多数清朝旧臣虽心有不甘,却也只能接受现实。然而在西北边陲,一位封疆大吏却拒不承认这一历史变革,甚至率领军队连克十余座城池,妄图在西部建立效忠清廷的割据政权。
这位固执己见的官员就是时任陕西巡抚的升允。他出身蒙古镶黄旗多罗特氏,光绪八年(1882年)考中举人后步入仕途,历任山西按察使、陕西巡抚、陕甘总督等要职。在任期间,升允确实做过不少实事:创办陕西大学堂(今西北大学前身),整顿吏治惩治贪腐,甚至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敢于制止随驾太监的扰民行为。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,他更是冒死上书反对各地进献寿礼的铺张行为。
展开剩余56%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。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,被重新启用的升允却站在了时代对立面。当南北议和达成清帝退位的共识时,他竟率领清军猛攻陕西革命军,意图以武力恢复清室统治。在连战连捷之际,突然传来溥仪退位的消息,这位固执的老臣仍不肯罢休,继续屠杀革命志士,最终因部下拒绝作战才被迫撤兵。
此后十余年间,升允的复辟活动愈演愈烈。他先是流亡日本寻求支持,加入宗社党参与复辟阴谋;1917年张勋复辟时,他不仅积极联络奔走,更不惜以出卖国家利益换取日本援助。即便在1931年病逝天津后,日本特务仍多次查证其死讯,可见这位忠臣与侵略者的密切关系。
回望升允的一生,其对清室的忠诚令人唏嘘,但为复辟而不惜卖国的行径更发人深省。在历史大潮面前,逆流而上的执着终将徒劳,唯有顺应时代方能找到正确方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